圣誕地蟹(圣誕島紅蟹)
時間:2024-04-15 16:34:38
瀏覽量:
本文目錄一覽
- 1,澳大利亞圣誕島紅蟹可以食用嗎
- 2,圣誕島為什么有那么多紅蟹
- 3,圣誕島上的紅蟹為什么一年比一年少
- 4,圣誕島紅蟹怎么養(yǎng)
- 5,圣誕島的紅蟹為什么不能食用說出點科學道理來
1,澳大利亞圣誕島紅蟹可以食用嗎
不能吃,其體內(nèi)有一種特殊的毒性蟻酸,食用了會致人腸道粘膜損壞。 否則每年那么多遷徙的蟹早被吃完了。2,圣誕島為什么有那么多紅蟹
因為紅蟹愛上了那個地方 再說紅蟹懶 不想遷居昂(它是橫著走的)3,圣誕島上的紅蟹為什么一年比一年少
遷徙時公路上飛馳的汽車和炎熱的天氣對遷徙中的紅蟹造成威脅。另外,島上有一種外來入侵生物黃螞蟻是紅蟹的主要殺手。圣誕島國家公園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些樹林在以前曾是紅蟹奔向海邊的必經(jīng)之路,但是現(xiàn)在卻見不到紅蟹的蹤影了。研究人員認為,雖然這種黃螞蟻并沒有刺或是很堅硬的鉗子,但是體內(nèi)卻儲藏著一種毒性和腐蝕性很強的蟻酸,它們通過腹部一個可以調(diào)整方向的噴管向外噴射酸液,而且還是集體噴射,令入侵者防不勝防。紅蟹的背殼雖然很堅硬,但對如潮水般的螞蟻卻毫無防守能力,尤其是當它們在遷移途中經(jīng)過黃螞蟻巢穴時更是岌岌可危。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不少紅蟹因為眼睛被黃螞蟻的蟻酸弄瞎了,所以行動立即遲緩下來。這些被黃蟻弄死的紅蟹的眼睛和嘴都呈黑色。研究人員推斷,黃蟻可能是從紅蟹的嘴和眼睛等比較柔部位開始攻擊的。 蟹卵在海中的成長也是充滿坎坷的。水藻狀幼體幾經(jīng)蛻皮后,經(jīng)過“大眼幼體”階段,最后成為幼蟹。它們與小蝦有些相似,一般附在水藻等海洋植物上,過著浮游生活。一般來說,紅蟹卵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變成幼蟹,一個月左右就可以上岸了。 但奇怪的是,并不是每年都能看見幼蟹登陸。近些年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這個地區(qū)的生物鏈中,有一種被稱為whale Shark的鯨鯊,當蟹卵變成磷蝦大小的蟹苗時,鯨鯊會以它們?yōu)槭?,一次能吃掉?shù)萬只小紅蟹。4,圣誕島紅蟹怎么養(yǎng)
圣誕島紅蟹(學名:Gecarcoidea natalis)的身體分為頭胸部與腹部。頭胸部的背面覆以頭胸甲,殼體的寬度大約為11.5厘米。額部中央具第1、2對觸角,外側(cè)是有柄的復(fù)眼。口器包括1對大顎,2對小顎和3對顎足。頭胸甲兩側(cè)有5對胸足。腹部退化,扁平,曲折在頭胸部的腹面。雄性腹部窄長,多呈三角形,只有前兩對附肢變形為交接器;雌性腹部寬闊,第2~5節(jié)各具1對雙枝型附肢,密布剛毛,用以抱卵。海生,以熱帶淺海種類最多。雜食性。背殼呈黑色,腹部和四肢都呈通紅,像烤熟了的龍蝦;四肢短粗,肉多,是上乘的美味。是一種僅在印度洋上圣誕島和可可島才有的一種陸蟹。圣誕島四面環(huán)海,島上有30多種動植物是世界其他地區(qū)所沒有的。圣誕島紅蟹是生活在東南亞的紫蟹的變種,屬于雜食性動物,主要以食用這些植物落下的葉和花為生,也吃水果,花卉和苗木。它們喜歡吃新鮮的綠葉,但會吃任何的落葉。是雜食物種,會吃死蟹和鳥類,非洲大蝸牛,可口的人類垃圾。在島上幾乎沒有競爭,食物資源豐富。平均壽命35年。[2] 在旱季這些紅蟹躲在灌木叢中,經(jīng)常在樹根處挖掘洞穴。在干燥的季節(jié),它們會堵塞洞穴入口處,使洞穴處于保持較高的濕度水平,一年中并有效地從曠野中消失長達兩至三個月。這對它們在養(yǎng)分相對貧乏的熱帶雨林的生長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旱季過后,第一場雨水將紅蟹從睡夢中喚醒,它們不約而同地從洞中蹣跚走出,呼吸新鮮潮濕的空氣。這時在圣誕島上植被茂盛的地方,會聽見“沙沙”的聲音,那就是紅蟹“散步”的動靜。每年的11月過后,島上正式進入雨季,在這以后的3個多月里,上億只紅蟹會浩浩蕩蕩地從森林、草地奔向海邊,去完成它們生命中的頭等大事。[3] 紅蟹各自走出洞穴后,會自動形成一個龐大的隊伍,較強壯的雄蟹走在前面,經(jīng)過的地方是一片通紅。進行的方向沒有路標,它們?nèi)繉Υ蠛囟鹊母杏X辨別方向。由于它們躲避障礙物的能力較差,所以不管是住宅,還是停放的汽車,一律跨越。從巢穴到海岸,距離是不一樣的。最短的一個星期左右可以到達,最長的需要20天左右。[3] 紅蟹會在陰涼的午后開始移動,以每小時600米~800米的速度前進。炎熱的天氣和遙遠的距離會使得許多紅蟹累斃于中途,因為體內(nèi)的水分已經(jīng)被蒸發(fā)得干干凈凈。在遷徙過程中,紅蟹的食量很小,基本上是餓著肚子走。圣誕島紅蟹生長緩慢,經(jīng)過4-5年后背甲的寬度才達到約40mm。它們在這個年齡段性成熟并開始參加的繁殖遷移。該物種定期蛻換自己早期生長階段的甲殼,以配合其身長尺寸的增加。換甲通常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進行,以洞穴作保護,一年只有一次,在換甲期間其生長速度減慢。[2] 圣誕島紅蟹以每年晚春時節(jié)往海遷徙以產(chǎn)卵聞名。主要遷移起始于高原,可以持續(xù)長達18天。在遷徙中,螃蟹群如此密集地布滿往海岸的路徑,因此甚至可以從空中看到這一奇景。[2] 可能的產(chǎn)卵日期據(jù)觀測,在2009年為10月13日左右,11月12日,12月11日或1月10日。實際發(fā)生的時間是依賴雨季發(fā)生的時間、降雨量、遷移的地點,浸漬,交配、產(chǎn)卵、育雛等一系列,在這些條件都具備的前4周產(chǎn)卵。所有都依賴于天氣。[2] 第一批遷徙到達繁殖區(qū)的雄性紅蟹與雌性紅蟹開始交配。它們要不斷浸在海水中以便及時補充水分,這期間雄性不抵大量雌蟹的激情,撤退到較低的露臺處挖掘洞穴。洞穴密度極高(每平方米就有1-2個隱藏的洞穴。雌性通常在雄性挖掘的洞穴的露臺上與之交配)繁殖季結(jié)束后,雄蟹迅速采取行動,在1-2天到達高原,再次開始返回內(nèi)地。[3] 雌性在交配后3天之內(nèi)產(chǎn)生卵子,并在露臺上保護12-13天,這些蟹卵在潮濕的洞穴發(fā)育,卵被存放在雌蟹擴展的腹部和胸部之間的育兒袋里。一只雌蟹可以產(chǎn)100,000枚卵。[3] 在海洋中大約一個月后,幼苗經(jīng)過幾個成長階段后存活,發(fā)展成像蝦一樣的被稱為大眼幼體的動物。大眼幼體聚集在靠近岸邊1-2天前轉(zhuǎn)變成蟹苗并離開水。雖然蟹苗只有5mm,但開始跨越并進軍內(nèi)陸,約9天后到達高原。然后似乎消失了,只是很少見到。前三年它們在森林的地面上,偶爾在巖石下、倒下的樹枝和雜物間露頭。在許多年中,很少或根本沒有蟹苗從海中出現(xiàn),但偶爾的非常成功的一年(也許只有一個、兩個或十年)是不足以維持一個高層次的紅蟹數(shù)量。東印度洋的圣誕島上,生存著一億多只螃蟹,其中有一半是紅蟹。 在每年的10月份,圣誕島就進入了雨季,此時,蟄伏在洞穴里的紅蟹也似乎聽到了愛情的召喚,它們開始走出家門,爬向海邊去搭建愛巢、尋找配偶。紅蟹選擇這個季節(jié)去相親,不但有利于身體的保濕,而且此時的大潮汐也能把母蟹排出的卵順利帶入大海里。從棲息地到海邊的沙灘,不足3公里的距離,這是紅蟹們尋覓愛情的必經(jīng)通道,也是一條充滿兇險的艱難旅程。 紅蟹上路了,鋪天蓋地、浩浩蕩蕩的紅蟹,像一塊移動的紅地毯。它們趁著清晨的陰涼,以每小時700米的速度,從樹林里出發(fā)。當紅蟹們爬出樹林時,赤道的烈日已經(jīng)等候它們多時了。它們仿佛一下子就進入了50多攝氏度的烤爐里,毒辣的太陽光,迅速地蒸發(fā)著它們身上的水分。為了不被烤干,它們加快了速度,向海邊爬行。 但是,爬行在隊伍后面的那些體質(zhì)差的老、弱、殘蟹,卻無法經(jīng)受這種“烤”驗,曝曬使它們的身體迅速脫水,它們再也無力爬行了,只能帶著對愛情的渴望,永遠地擱淺在了通往海灘的路上。 活下來的紅蟹們,仍不能松懈,因為它們馬上就會迎來下一個生死考驗:那是幾條運送礦石的鐵軌,橫亙在它們前行的路上。這些發(fā)著亮光的鐵軌,在太陽的烘烤下,可以達到80攝氏度,從上面經(jīng)過,無異于經(jīng)受炮烙之刑,所以,紅蟹們跨越這些鐵軌時的速度一定要快。而那些腿腳不利索、爬行速度慢的紅蟹,則會被烙得直冒青煙。每次蟹群經(jīng)過鐵軌附近,都會留下大量的尸體,而每只死去的紅蟹,都朝著海灘的方向,它們的身體還依然保持著爬行的姿勢。 經(jīng)過鐵軌后,海灘就只有百米之遙了。但它們還要經(jīng)歷最后一次生死考驗,因為它們還要穿過一條高速公路。命運好些的紅蟹,逢路上無車,就算順利過關(guān)了。而總有一些命運差的,會被碾在快速行駛的汽車輪子下面。每年遷徙的季節(jié)里,總有成千上萬的紅蟹被碾壓而死,黑色的路面上,紅蟹們用生命涂畫著一片片悲壯的紅色。 經(jīng)過這一路光與熱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當紅蟹們最終到達海邊時,它們的數(shù)量已經(jīng)不多了。它們在海灘上筑起愛巢,交配產(chǎn)卵。據(jù)統(tǒng)計,每年都有超過500萬只的紅蟹,長眠在這條不足3公里的路上,這個數(shù)量達到了島上紅蟹種群的十分之一。為了海邊上那短暫的愛情之約,為了下一代的繁衍生息,紅蟹們前仆后繼,殞身不恤,令人驚嘆。 這是一條危機重重的死亡之路,但紅蟹的愛與責任,讓它成為一條燦爛動人的愛情之路。5,圣誕島的紅蟹為什么不能食用說出點科學道理來
這個問題我也查了很多資料,目前看,首先是澳洲當?shù)胤ㄒ?guī)規(guī)定內(nèi)河/陸水產(chǎn)不得捕撈,所以不能吃,首先是法律上的不能,其次,圣誕島紅蟹體內(nèi)超過96%是水分,也實在沒有太多可吃的.至于蟻酸說,完全是曲解了資料后面關(guān)于黃瘋蟻噴蟻酸傷害圣誕島紅蟹的原文,截至目前,我沒有查到任何該蟹有毒的資料.至于盛傳的所謂紅蟹是美味海鮮之類,有兩個可能,第一是編造出來的,因為確實沒有找到相關(guān)支持資料,第二,圣誕島紅蟹,是單獨一種,與其他紅蟹存在很大區(qū)別,所以所謂美味海鮮的紅蟹,很可能是另一種.大致目前我了解的資料就是這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圣誕島紅蟹(學名:Gecarcoidea natalis)的身體分為頭胸部與腹部。頭胸部的背面覆以頭胸甲,殼體的寬度大約為11.5厘米。額部中央具第1、2對觸角,外側(cè)是有柄的復(fù)眼。口器包括1對大顎,2對小顎和3對顎足。頭胸甲兩側(cè)有5對胸足。腹部退化,扁平,曲折在頭胸部的腹面。雄性腹部窄長,多呈三角形,只有前兩對附肢變形為交接器;雌性腹部寬闊,第2~5節(jié)各具1對雙枝型附肢,密布剛毛,用以抱卵。海生,以熱帶淺海種類最多。雜食性。背殼呈黑色,腹部和四肢都呈通紅,像烤熟了的龍蝦;四肢短粗,肉多,是上乘的美味。是一種僅在印度洋上圣誕島和可可島才有的一種陸蟹。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采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紅蟹體內(nèi)有一種特殊的毒素 內(nèi)卻儲藏著一種毒性和腐蝕性很強的蟻酸!因為圣誕島的紅蟹體內(nèi)卻儲藏著一種毒性和腐蝕性很強的蟻酸!1 圣誕島紅蟹 圣誕島紅蟹(Geocarcoides natalis)地蟹科,是一種僅在印度洋上圣誕島和可可島才有的一種陸蟹。雖然只見于相對小的地區(qū),但據(jù)估計可能有約一億兩千萬只紅蟹生活在那里,是圣誕島上14種陸蟹中最多的種類[1]。 圣誕島紅蟹主要是吃落下的葉跟花維生,但偶爾也會吃其它的動物,包括其它的紅蟹(見同類相食),如果有機會的話。 甲殼最大可達116mm長,圓形,包含鰓。螯通常是一樣的大小,除非其中一支受傷或脫落;在這種情況下,傷肢會再生,并在再生期間顯得比較小。 雄蟹一般比雌蟹大,但雌蟹有寬許多的臍(腹部?),并通常有較小的螯。雌蟹的寬臍在長到第三年才變得比較明顯。他們居住在地洞以避免日曬,因為他們?nèi)杂萌粑伤赖目赡軐λ麄兪菢O大的危險。 圣誕島紅蟹以他們的每年往海遷徙以產(chǎn)卵聞名。在遷徙中,螃蟹群如此密集地布滿往海岸的路徑,因此甚至可以從空中看到這一奇景。義工們將陸上的螃蟹鏟離道路。雖無心造成螃蟹的傷害,但數(shù)不清的螃蟹之中仍有部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傷害 圣誕島紅蟹探秘 在浩瀚的印度洋東部,有一個叫作圣誕島的島嶼。它歸澳大 利亞所屬,這座遠海孤島周圍被 200米高的斷崖所環(huán)繞,它距其 北方的爪畦島360千米,面積約13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 200米, 屬熱帶雨林氣候。 該島上的居民約2500人,其中大部分人是從事采掘磷礦的工 作。該島早以豐富的海鳥和磷礦資源馳名世界。然而,近來又因 數(shù)以億計的紅蟹棲息于島上而名聲大噪。 每年11月,都有許許多多無數(shù)的紅蟹在島上進行大遷移活動。 大約有1.2億只紅蟹為了到海水中去產(chǎn)卵繁殖,它們從該島高處 的熱帶雨林向低處的海岸爬去,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螃蟹大遷 徙的壯觀景色。 螃蟹的領(lǐng)地 在僅 137平方千米的小島上生活著許許多多的陸地螃蟹,其 中以紅蟹占了絕大多數(shù),約有1·2億只,在此,我們主要介紹紅 蟹。 紅蟹屬地蟹中的大型蟹類,即地生蟹,幼蟹則是在海水生長 成的。成年紅蟹甲殼寬達11.5厘米。 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上生活著多種蟹類,然而, 只有紅蟹是圣誕島上所獨有的蟹類。那么,為什么紅蟹僅分布在 圣誕島上呢?至今還尚未有說服力的證明。 紅蟹只生活在圣誕島上,這一不解之謎成了一個饒有興趣的 話題??墒?,最值得注意的是紅蟹繁殖期大遷移。 紅蟹通常在島上高地的熱帶雨林中安營扎寨,但是,在每年 南半球的晚春開始約11月初,為了產(chǎn)卵繁殖后代,它們便鋪天蓋 地的向海邊進軍。 晚春的最早初雨是紅蟹大遷移開始的信號。每只從巢穴中出 來的紅蟹向著海岸爬下山去,數(shù)量逐漸增多。到了地勢較低的地 方,它們前進的路上障礙就多了起來,紅蟹的行進速度也就越來 越慢,因此,紅蟹群急速增大,不管是島上的馬路還是高爾夫球 場上,都會被紅蟹覆蓋變成紅色,有時還會爬進人家里和學校, 紅蟹之多可以說無所不在。 這種大遷徙活動,從很早以前居住在此島的人們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 了,而且確確實實是每年一次。不過這種遷徙對島民的生活大概 不會帶來什么影響。 的的確確,紅蟹在瀝青鋪設(shè)的公路上爬行會消耗很多能量, 加之還有汽車的擠軋使得許多紅蟹死亡。不過就目前來看,遷徙 過程中死亡的紅蟹,不會影響紅蟹數(shù)量的下降。 紅蟹從熱帶雨林的巢穴到海岸,其高度差 200米,水平距離 500米左右。在這一距離里紅蟹要用5至7天的時間完成遷徙。 首先,大個頭的雄蟹作為“先頭部隊”,率先抵達海岸。這 些雄蟹浸泡在海水中,補充鹽和水份。為此海邊的水域都被染成 了紅色。之后,雄蟹便在水邊不大的地方挖掘舒適的巢穴,恭候 柵柵來遲的雌蟹。 掘巢穴時,雄蟹用其步足進行,然后用整像推土機似的將泥 土推出來,再用螯鉗把泥土筑成巢。巢穴長15厘米至 1米,深度 約10至35厘米,就這樣的巢穴每平方米有一至二個。 在熱帶雨林中,雄蟹絕大部分并不爭斗,然而在海灘上,為 了迎接吸引雌蟹的到來,經(jīng)常發(fā)生一些爭斗。大部分形體大小相 近的雄蟹的爭斗可持續(xù)長達十多分鐘。 待到遷徙的滿月之夜,雌蟹成群結(jié)隊來到海邊時,雄蟹在穴 中招雌蟹人洞,交配。此刻,還有在洞外交尾的,時間約達25分 鐘。交尾后雄蟹再進入海水中,從那里快速返回島上熱帶雨林的 老棲息地。 雌蟹交尾后在穴中呆大約 2周,從交尾后約三天時間內(nèi)可產(chǎn) 約10萬粒卯,雌蟹將卵粘附在腹部,等待卵的成熟。 等到大潮之夜,雌蟹在潮水臨近時,帶著就要孵化出的蟹卵 聚集在海岸上。沙灘上、巖石上全成了一片紅色,大約每一平方 米就有100只雌紅蟹。 這些雌蟹將身體的一半浸在水中,而后腹部一張一合反復(fù)幾 次把孵化出的水藻狀幼體放人大海,水藻狀幼體幾經(jīng)蛻皮后,經(jīng) 過大眼幼體階段,最后成為幼蟹。大眼幼體與小蝦有些相似,一 般都附在水藻等海洋植物上,過著浮游生活。而過了大眼幼體階 段就與蟹形接近了,但它們還不能完全被分辨出就是紅蟹。 25天之后,海岸上又會呈現(xiàn)出一片紅色,這是因為大眼幼體 又都聚到海邊,經(jīng)過數(shù)日后再次蛻皮,最后變成只有 5毫米甲殼 寬的幼蟹爬上陸地。 幼蟹上陸地后便開始向熱帶雨林艱難地爬行。地面上爬滿一 層厚厚的無數(shù)的幼蟹,既要忍耐著干燥的天氣,又要爬越許多障 礙物,這一場景就像一大塊紅色的地毯鋪在地上。 螃蟹養(yǎng)育了森林 對于每年都要出現(xiàn)的紅蟹大遷徙行動,該島的居民或許有些 迷惑不解,但是紅蟹的存在卻對該島有著重要的意義。 紅蟹屬雜食性動物,以非洲蝸牛為食。另外在遷徙過程中, 它們也從樹枝上切取樹葉來吃,甚至還吃樹皮。不過,它們的食 物絕大多數(shù)以落葉為主。 紅蟹的生物量據(jù)推算每公頃土地有1000千克重之多紅蟹,它 們能吃掉并消化許多落葉。其糞便,又成了滋養(yǎng)樹木的肥料,而 且它們常在樹根處挖掘巢穴,疏松了土壤,有利于樹木的生長。 紅蟹對養(yǎng)份相對貧乏的熱帶雨林中樹木的生長起了很大的幫助作 用,而它也從樹木的落葉中得到了生存所需要的食物。這樣,紅 蟹與熱帶雨林就形成了一種互為依存的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