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是哪里(姑蘇是哪里)
時間:2024-04-26 13:08:00
瀏覽量:
本文目錄一覽
- 1,姑蘇是指什么意思
- 2,姑蘇是哪里
- 3,姑蘇什么意思
- 4,姑蘇是哪里
- 5,姑蘇城是哪里
- 6,姑蘇是哪兒
- 7,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姑蘇是指哪一個地方
1,姑蘇是指什么意思
姑蘇,就是蘇州。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肮谩钡陌l(fā)音為輔音G,當?shù)赝琳Z音,發(fā)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 相傳,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為大臣,并把吳地冊封給胥。從此,吳中便有了“姑胥”之稱。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認,而在吳語中,“胥”、“蘇”兩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币彩侵v的蘇州。2,姑蘇是哪里
姑蘇是蘇州,蘇州古稱平江,又稱姑蘇,位于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姑蘇又名蘇州,中國城市,位于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簡稱蘇,古稱姑蘇平江,是江蘇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基地和風景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5個區(qū)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8657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姑蘇區(qū)位于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地處歷史文化名城蘇州中心。2012年撤滄浪區(qū)平江區(qū)金閶區(qū)3區(qū)而置姑蘇區(qū),總面積8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萬,下轄17個街道蘇州市姑蘇區(qū),成立于2012年9月1日,包括之前的平江區(qū)。蘇州氣候特點蘇州為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氣候,潮濕溫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蘇長江經(jīng)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地處東經(jīng)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總面積8488.42平方公里。蘇州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總面積的2.7%。蘇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7℃,1月均溫2.5℃。7月均溫28℃。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蘇州3,姑蘇什么意思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痛淳褪禽d游客的船,詩人當時考試落榜,心情郁悶,就在其中一艘船上姑蘇是蘇州的別稱,姑蘇客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在江蘇做客的人,又因為古詩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因此后又含有游子思鄉(xiāng)的意思,有“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感覺4,姑蘇是哪里
1、姑蘇區(qū)位于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地處歷史文化名城蘇州中心,2012年撤滄浪區(qū)、平江區(qū)、金閶區(qū)3區(qū)而置姑蘇區(qū),總面積8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萬,下轄17個街道。 2、閶門 閶門內(nèi)城門臨閶門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樓,類似盤門城樓。外城門靠吊橋,甕城為長方形,甕城內(nèi)另有套城,并還有南、北兩個童梓門。1934年仿金門羅馬式建筑改建城門,改建后的閶門共三門,中為車行道,兩側(cè)人行道。閶門水城門則在內(nèi)城門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柵門,五十年代拆除,現(xiàn)僅存水城門基礎。水城門外的石級梁橋聚龍橋,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閘。 3、平江路雙橋 平江歷史街區(qū)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面積約為116.5公頃,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蘇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區(qū),與宋《平江圖》基本一致。仍然基本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江南水城風。街區(qū)內(nèi)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耦園,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昆曲展示區(qū)——中國昆曲博物館(全晉會館)。 4、山塘街 山塘街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始建于唐代寶歷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huán)山開河筑路,并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里,故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這條河在閶門與運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開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蘇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離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 5、拙政園 拙政園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位于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漢族水鄉(xiāng)特色?;▓@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qū),體現(xiàn)典型江南地區(qū)漢族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nèi)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6、獅子林 ?。?)獅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是漢族古典私家園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屬于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同時又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1級旅游景區(qū)。 ?。?)獅子林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城區(qū)東北角的園林路3號。平面成東西稍寬的長方形,占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因園內(nèi)“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惟則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巖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jīng)中獅子座之意,故名“獅子林”。另外在北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中則各有一處仿建。 7、滄浪亭 (1)滄浪亭,是一處始建于北宋的中國漢族古典園林建筑,始為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位于現(xiàn)蘇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其占地面積1.08公頃,是蘇州現(xiàn)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園林。園內(nèi)除滄浪亭本身外還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樓等建筑和景觀,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gòu)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 (2)198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蘇州古典園林增補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姑蘇城是哪里
姑蘇是蘇州的別稱。“姑蘇城外寒山寺”,詩里講的就是現(xiàn)在江蘇省蘇州市這個位置。姑蘇,就是蘇州。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相傳,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為大臣,并把吳地冊封給胥。從此,吳中便有了“姑胥”之稱。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認,而在吳語中,“胥”、“蘇”兩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姑”的發(fā)音為輔音g,當?shù)赝琳Z音,發(fā)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蘇州古稱平江,又稱姑蘇,位于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 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筑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币彩侵v的蘇州!6,姑蘇是哪兒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提到“姑蘇”,不禁讓我想起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它的意思是: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這句詩的出處是: 唐代·張繼《楓橋夜泊》《楓橋夜泊》的原文是這樣的: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面對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我憂愁難眠。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這里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詞匯,單獨解釋一下吧: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zhèn)。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jīng)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伙伴。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么能對愁眠,于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zhèn)。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jīng)數(shù)次重建,現(xiàn)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后新建。寺鐘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被日本人掠走,下落不明。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jié))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或「分夜鐘」。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jīng)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qū)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作者寫下這首詩的時候,當時的背景是怎么樣的呢:天寶十四載一月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知道了創(chuàng)作背景,接下來我們就能更好地賞析這首詩:唐朝安史之亂后,張繼途經(jīng)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內(nèi)容曉暢易解。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tǒng)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全詩抓住一個“愁”字展開。如果說“月落烏啼霜滿天”多少透示著凄清悲涼,那么“江楓漁火”難道不給詩人一點光明與溫暖嗎?然而,“對愁眠”卻凸現(xiàn)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牽起詩人的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一個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經(jīng)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diào)。人在逆境中(從詩的字里行間可以品味出來),最忌的是景物傷懷,詩人泊船于楓橋之下,本來心情就已凄惻,卻偏逢殘月。外出旅游者(也許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會對家人無限牽掛,可謂歸心似箭,盼望與家人團圓,然而,他卻客舟孤苦、愁懷難遣。殘月也許已給詩人一絲莫名的預示,更兼烏鴉悲鳴的不祥之兆!(聽到烏鴉啼叫,人們都會將其與不詳聯(lián)系)滿天的飛霜又怎能不令詩人一陣陣心寒?“江楓漁火對愁眠”。經(jīng)霜后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xiàn)出一種朦朧美,給這幅秋江月夜圖平添幾分悅目賞心的風姿,繪景已達到美得無瑕的境界!然而,作者著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時,筆束一頓便繪出一個“愁”字來。作者為什么愁?有幾多愁?景愈美則情(愁)愈烈。詩人面對美景,卻沒有半點的歡樂,愁得輾轉(zhuǎn)反側(cè),這是為什么?我們回顧前文“月落”、“烏啼”、“霜滿天”,俗話說天黑怕鬼,詩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還是家事索懷、親朋離散?詩中沒說,不得而知。但詩人無心欣賞夜景、孤獨難眠,我們不難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結(jié)難抒,確實不是言語說得清的。從他害怕烏啼,我們可以覺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擔心,以至烏鴉的啼叫聲也令他心煩意亂。霜,是詩人描繪的這幅秋江月夜圖的組成部分。玉屑般的飛霜給人一種素雅高潔的美感,然而和“烏啼”“愁眠”聯(lián)系起來理解,這霜就有點“不妙”了。既然詩人聽到烏啼已感意亂,那么飛霜豈不是令他心寒嗎?意亂心煩自是他“愁眠”之因了?!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靜得可怕,靜得令人難以入睡。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稐鳂蛞共础肥且皇浊榕c景交織在一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間接而自然地把詩人旅途寂寞的郁結(jié)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發(fā)出來。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fā),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shù)特點。由此可見,在借景抒情的古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所描繪的景物來抒發(fā)的。在教學這類古詩時,我們既要欣賞作者描繪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憑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了古詩。最后,在這里介紹一下這篇文章的作者: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jù)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7,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姑蘇是指哪一個地方
姑蘇城就是今蘇州城有言:姑蘇城,天地間。文人騷客為之相傾。 煙波廣陵間,流水明月前。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閶門外楓橋古鎮(zhèn),始建于南朝時期的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曾名“楓橋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祐中(1056—1063)又改名為“普明禪院”。范成大《吳郡志》載:“普明禪院,即楓橋寺也。在吳縣西十里,舊楓橋妙利普明塔院也。”到了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傳說“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曾由天臺山來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故寒山寺因此而得名。是古時蘇州地區(qū)的統(tǒng)稱,包括現(xiàn)在的上海,江蘇,浙江北部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