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是多少米(五尺)
時間:2024-05-11 14:00:45
瀏覽量:
本文目錄一覽
- 1,五尺有多長
- 2,5尺是多少公分多少厘米
- 3,五尺是多長
- 4,五尺是多長
- 5,中國古代的五尺是多少
1,五尺有多長
1市尺 33X5=165厘米=1650毫米 1英尺 25.4X5=126厘米=1260毫米3尺=1米 2尺=0.6666米6循環(huán) 五尺=1.67米{0}
2,5尺是多少公分多少厘米
5尺=5/3米=5/3*100公分=166.7公分一公分就等于1厘米。 公分是我國解放后所定的標(biāo)準(zhǔn),改革開放后,為了和國際接軌,就改成厘米了。正式文獻中,都是以厘米來代表公分。{1}
3,五尺是多長
標(biāo)準(zhǔn)點應(yīng)該是116.67CM.1市寸 = 3.33300 厘米 1市尺 = 33.33 厘米 5尺5寸= 183.315厘米=1.83315米{2}
4,五尺是多長
照片尺寸的參數(shù)是在國內(nèi)不同,國外,國內(nèi)被稱為5寸,6寸,7寸......數(shù)值不再拍攝照片的一面;當(dāng)它被稱為國際3R,4R,5R ......,值是一個拍照短邊。 1英寸(指英寸)=2.54厘米例如,5英寸的畫面尺寸是12.7厘米×8.9厘米,轉(zhuǎn)換為英寸或5吋×3.5英寸內(nèi)部名稱的量是5英寸(取長邊),則國際堪稱是3R(取短邊)。以下是常見的照片尺寸圖:尺寸[英寸]尺寸(cm)3R [5英寸] 8.9×12.7 4R [6英寸] 15.2×10.2 5R [7英寸] 12.7×17.8 6R [8英寸] 15.2×20 8R [ 10寸] 20.3×25.4 10R [12寸] 30.5×25.4 10RW [15寸] 25.4×38.1 8K [1英寸] 2.54×3.81護照[1.5英寸] 3.4×4.9 4K [2英寸] 3.6×5.55,中國古代的五尺是多少
五尺是1.155米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nèi)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余?!比绻唇裉斓某邅碛嬎?,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漢時一尺等于0.231米,現(xiàn)在三尺等于一米。擴展資料:古代尺的計算歷史發(fā)展:根據(jù)文獻的推算,周代一尺約19.91厘米,5尺則為99.55厘米,約合1米;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規(guī)定1尺合23.2厘米,5尺則為116厘米,即1.16米;漢朝1尺為23~24.1厘米,5尺為1.15~1.205米;隋朝1尺29.51厘米,5尺約1.48米;宋代,1尺長31.2厘米,5尺為1.56米;明清代常用尺分三種:營造尺、裁衣尺、量地尺,明朝分別為32厘米,34.2厘米,32.66厘米,清朝分別為32厘米,35.5厘米,34厘米。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尺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漢時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五尺是1.155米 西晉一尺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24厘米 周代一尺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9.91厘米 戰(zhàn)國時一尺大致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23厘米左右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nèi)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余?!比绻唇裉斓某邅碛嬎悖u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zhàn)國時,一尺大致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當(dāng)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zhàn)國楚尺長22.7厘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zhàn)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dāng)時的一尺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拔宄摺币部裳赜们按恼f法,而并不是嚴(yán)格按晉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礎(chǔ)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后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于尺。后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后來,又產(chǎn)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于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于忽微”。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規(guī)定1尺合23.2厘米,5尺則為116厘米,即1.16米;漢朝1尺為23~24.1厘米,5尺為1.15~1.205米;明朝分別為32厘米,34.2厘米,32.66厘米,清朝分別為32厘米,35.5厘米,34厘米。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