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裝修知識 > 白背葉功效與作用_白背葉的種植技術(shù)_食用白背葉的注意事項

白背葉功效與作用_白背葉的種植技術(shù)_食用白背葉的注意事項

時間:2024-08-02 09:53:51 瀏覽量:

1 白背葉的鑒別與應(yīng)用

  白背葉的主脈的橫切面:上下表皮各為1列細(xì)胞,凹凸不平,上表皮細(xì)胞大小不等,下表皮細(xì)胞小,密被星狀毛茸。柵欄組織約占葉片切面的2/3,為1列排列緊密的細(xì)胞,長19~30μm,直徑約5μm。海綿組織薄。主脈維管束成環(huán),上方具數(shù)列纖維束,切面排列;內(nèi)側(cè)散在數(shù)個小的周木型維管束。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

  粉末灰綠色。具眾多星狀毛,基部為1~4個細(xì)胞,上部為11~21個單細(xì)胞分叉,每分叉長90~200μm,直徑6~11μm,先端漸尖。柵欄細(xì)胞單列,長19~30μm。纖維長而多折斷,直徑21~28μm。氣孔直徑為22~24μm,副衛(wèi)細(xì)胞2~4個,不定式。

  白背葉含紫花牡荊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四羥基-甲氧基黃酮α-D-葡萄糖甙、5-羥基-3,6,7,3',4'-五甲氧基黃酮、對羥基苯甲酸、5-羥基異苯二酸、3,4-二羥基苯甲酸等。還含牧荊定堿(Nishindine)及維生素C等。葉含多種化學(xué)成分。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2ml,加水1ml置分液漏斗中,加等量石油醚(60~90℃)振搖,分取乙醇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即顯藍(lán)綠色。

  檢查: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中國藥典》附錄Ⅸ H 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5.0%。

2 白背葉的研究與常用藥方

  白背葉具有清熱,利濕,固脫,消瘀的作用。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chǎn)后風(fēng)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nèi)流膿。

常用藥方

  1、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2、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并臥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燉黃頭龜連服數(shù)天。(《嶺南草藥志》)

  3、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根一至二兩(洗凈,切碎),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4、治雙單喉蛾:白背葉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nèi)服。(《嶺南草藥志》)

  5、治中耳流膿:白背葉根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nèi),并外搽。(《嶺南草藥志》)

  6、治腰骨閃傷:鮮野桐根一兩,洗凈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7、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8、治白帶,淋濁、疝氣,產(chǎn)后風(fēng)癱:白背葉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9、治瘰疬:白背葉干根二兩,豬瘦肉適量,水煎軋(《福建中草藥》)

  10、治瘋狗咬傷:白背葉鮮根二至三兩,水煎服。從被咬日起,每日一劑,連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劑。如病發(fā)則連服數(shù)劑。(江西《草藥手冊》)

3 白背葉的種植技術(shù)

  白背葉產(chǎn)于云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和海南。生于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叢中。分布于越南。模式標(biāo)本采自廣東。

  本品皺縮,邊緣多內(nèi)卷,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闊卵形,長7~17cm,寬5~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近截平或略呈心形,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近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5條,葉脈于下表面隆起。葉柄長4~20cm,質(zhì)脆。氣微香,味微苦、辛。

  白背葉鐵線蕨為多年生草本,高20~30cm。根狀莖橫走,上面密被線狀披針形淺棕色鱗片。葉遠(yuǎn)生,葉柄圓柱形,細(xì)弱,紫褐色至棕色,有光澤,長10~20cm,基部疏背線狀披針形淺棕色鱗片;葉片三角狀卵形,長10~15cm,3回羽狀分裂,一回羽片3~5對,三角狀披針形,基部1對最長,長約7cm,向上的漸小,二回羽片矩圓形至卵形,末回小羽片扇形,1~4對,質(zhì)厚,長寬均約4~7mm,頂端截平或圓形,不育部分有寬三角形具刺尖頭的鋸齒,兩側(cè)邊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多少背白粉,葉脈扇狀分離,各回羽片均具細(xì)柄。孢子囊群生于末回小羽片頂端,每片1枚;囊群蓋質(zhì)厚,腎形至近圓形,長2~3mm,棕色。

4 白背葉功效與作用

  白背葉別名:白小娘、白楸、葉下白、白帽頂、野桐、白背木、白膜葉、白林樹、白面仔、山白苧。白背葉為大戟科植物白楸的根葉入藥。本草生于山坡或平原、灌木或草叢中。根全年可采。葉夏秋可采。

  白背葉平、苦、澀、涼、有清熱解毒、消炎、止血、止痛、柔肝活血、健脾化濕的功用。主治白帶、扁桃體炎、肝炎、產(chǎn)后關(guān)節(jié)痛、脫肛、便血、鵝口瘡、妊娠水腫、胃痛、關(guān)節(jié)炎、腮腺炎、外傷出血、濕疹等。

白背葉功效與作用

  1、治脾腫大:白背葉根60g,豬胰1具,水燉,飲湯食肉。

  2、治脫肛、便血:白背葉根30至60g,豬大腸120g,水燉,飲湯食腸。

  3、治胃痛:白背葉根60g,雄雞1只,宰后洗凈,水燉,飲湯食雞。

  4、治產(chǎn)后關(guān)節(jié)痛:白背葉根30g,艾葉10g,酒水煎服。

  5、治白帶:白背葉根15g,海螵蛸、白雞冠花各10g,水煎服。

  6、治扁桃體炎:鮮白背葉根30g,蜂蜜浸透絞汁,頻頻含咽。

  7、治外傷出血:干白背葉葉30g,冰片3g,研末外敷。

  8、治扭傷產(chǎn)后腰痛:鮮白背葉皮或根60至100g,水煎,白糖米酒調(diào)服。本品內(nèi)服常用量根30至60g,葉外用適量。

5 白背葉簡介

  白背葉,大戟科,野桐屬{以前曾歸屬金虎尾目(Malpighiales)}。小喬木或灌木,高2-3米,小枝,葉柄均被白色密毛。葉互生,寬卵形,長5-10厘米,寬3-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穗狀花序生枝頂,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蒴果球形,密生軟刺,星狀柔毛,白色。種子黑色,近球形。

  灌木或小喬木,高1-3 (-4)米;小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黃色星狀柔毛和散生橙黃色顆粒狀腺體。葉互生,卵形或闊卵形,稀心形,長和寬均6-16(-2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邊緣具疏齒,上面干后黃綠色或暗綠色,無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絨毛,散生橙黃色顆粒狀腺體;基出脈5條,最下一對常不明顯,側(cè)脈6-7對;基部近葉柄處有褐色斑狀腺體2個;葉柄長5-15厘米。

  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為開展的圓錐花序或穗狀,長15-30厘米,苞片卵形,長約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于苞腋;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長約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約3毫米,外面密生淡黃色星狀毛,內(nèi)面散生顆粒狀腺體;雄蕊50-75枚,長約3毫米;花柱3-4枚,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柱頭密生羽毛狀突起。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狀毛的軟刺,軟刺線形,黃褐色或淺黃色,長5-10毫米;種子近球形,直徑約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皺紋。花期6-9月,果期8-11月。

6 食用白背葉的注意事項

  白背葉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圓卵形,長7-12cm,寬5-14cm,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點,全緣或不規(guī)則3淺裂,上面近無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狀毛,有細(xì)密棕色腺點。氣微,味苦、澀。

治療慢性中耳炎

  取干白背葉1兩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蓋的瓷盅內(nèi),隔水燉2小時以上,去渣,過濾,濾液內(nèi)加適量防腐劑。用時先將患耳膿水洗凈,藥棉拭干,再滴入藥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療程3~15天。77例經(jīng)1~12個月隨訪,痊愈32例,顯效24例,好轉(zhuǎn)21例。

治胃痛嘔水

  白背葉草頭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凈曬干。每用二兩,雄雞一只去腸雜頭肺,水適量燉服,每星期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治鵝口瘡

  白背葉適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處,一日三次,連抹兩天。(《嶺南草藥志》)

治外傷出血,潰瘍

  白背葉曬干,擦成棉絨樣收貯,出血時取適量貼上,外加繃帶固定。(《嶺南草藥志》)

治皮膚濕癢

  白背葉煎水洗。(《福建中草藥》)

治產(chǎn)后風(fēng)

  白背葉、艾葉,酒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治潰瘍

  白背葉鮮葉搗爛,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藥手冊》)

治跌打扭傷

  鮮白背葉適量,搗敷。(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TAG: 白背葉

© 轉(zhuǎn)乾企業(yè)管理-上海店鋪裝修報建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 黔ICP備2023009682號

免責(zé)聲明:本站內(nèi)容僅用于學(xué)習(xí)參考,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內(nèi)容侵權(quán)與違規(guī),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處理。聯(lián)系郵箱:303555158#QQ.COM (把#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