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裝修知識 > 辣蓼的功效與作用_辣蓼的種植技術(shù)_食用辣蓼的注意事項

辣蓼的功效與作用_辣蓼的種植技術(shù)_食用辣蓼的注意事項

時間:2024-08-03 00:19:28 瀏覽量:

1 辣蓼的鑒別與應(yīng)用

  辣蓼是一年生草本,高0.5~2.5米。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shù)紫紅色小斑點,被綿毛,節(jié)稍膨大。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6厘米;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脈,無腺點;雄蕊通常6枚;子房卵圓形,花柱2歧。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cè)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內(nèi)。葉互生,有短柄或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托鞘膜質(zhì),筒狀。

  辣蓼草的提取物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鼠傷寒桿菌、綠脹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臘樣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桿菌等多種病原性微生物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這也是辣蓼草作為中草藥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酒藥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辣蓼草粉未,可有效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等雜菌,從而較好地保證了酒藥中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繁殖。

  辣蓼用于痢疾,胃腸炎,腹瀉,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腫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治毒蛇咬傷,皮膚濕疹。

2 食用辣蓼的注意事項

  根據(jù)《江蘇植藥志》記載,辣蓼草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又名綿毛酸模葉蓼。味辛,性溫。一年生草本,高0.5米—2.5米,多分枝,節(jié)部膨大,莖紅色或青綠色。中醫(yī)認為辣蓼有解毒、除濕的功效與作用。

  蓼葉用于子宮出血月經(jīng)過多及其他出血,與麥角相似,但作用較弱。水蓼揮發(fā)油能擴張血管而有降壓作用。其揮發(fā)油具有降低子宮和小腸平滑肌張力的作用。辣蓼水煎劑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水蓼所含的苷具有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別錄》中記載:“蓼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唐本草》中記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治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浸腳捋之,消腳氣腫。”《本草拾遺》中記載:“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轉(zhuǎn)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痣;亦主小兒頭瘡。”

  辣蓼臨床觀察無毒,在常規(guī)劑量內(nèi)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yīng)。長期服用和大劑量(6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不良反應(yīng)。但是辣蓼也有不適宜的人群,孕婦就是不適合食用辣蓼的人群。

3 辣蓼的種植技術(shù)

  辣蓼草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廣泛分布,多生長于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辣蓼下胚軸很發(fā)達,上胚軸不明顯。子葉卵狀披針形,長1.2厘米,寬4毫米,先端銳尖,有短柄。初生葉闊卵形,先端鈍圓。后生葉卵形或橢圓形。幼苗全株密被紫紅色乳頭狀腺毛。

  通常在春季出苗,花果期7~9月份。為常見夏、秋收作物田雜草。

  辣蓼防治方法主要有化學防治、人工防治、機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態(tài)防治等方法。

  化學防治通過化學除草劑,并加工不同劑型的制劑,進行辣蓼病蟲害的防護。盡量勿使雜草種子或繁殖器官進入作物田, 清除地邊、路旁的雜草,嚴格雜草檢疫制度,精選播種材料,特別注意國內(nèi)沒有或尚末 廣為傳播的雜草必須嚴格禁止輸入或嚴加控制,防止擴散,以減少田間雜草來源。用雜草漚制農(nóng)家肥時,應(yīng)將農(nóng)家含有雜草種子的肥料經(jīng)過用薄膜覆蓋,高溫堆漚2-4周,腐熟成有機肥料,殺死其發(fā)芽力后再用。

  利用農(nóng)機具或大天型農(nóng)業(yè)機械進行各種耕翻、耙、 中耕松土等措施進行辣蓼播種前、 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時期除草,直接殺死、刈割或鏟除雜草。

4 辣蓼的功效與作用

  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shù)的不斷提高,以及國家對中草藥研究的重視,作為傳統(tǒng)中草藥辣蓼草有效成分的研究報道也較多。醫(yī)學研究表明,辣蓼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菌、抗氧化、止血、抗腫瘤、鎮(zhèn)痛等功效,其有效成分為總黃酮。

  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中草藥,辣蓼草的藥作價值在許多古代醫(yī)藥著作中早有介紹?!侗静菥V目》中記載:“辣蓼,辛,溫。”《唐本草》中記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治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浸腳捋之,消腳氣腫。”《別錄》中記載:“蓼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嶺南采藥錄》中記載:“敷跌打,洗痣疥,止癢消腫。” 《本草拾遺》中記載:“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轉(zhuǎn)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痣;亦主小兒頭瘡。”

  蓼屬植物大多都具有拒食、殺蟲、驅(qū)避活性,辣蓼在很早就被人們用做殺蟲劑。其殺蟲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蓼二醛等倍半萜烯類化合物,例如從辣蓼葉中提取的一種左旋的倍半萜烯類化合物蓼二醛,對昆蟲有很好的拒食活性, 對蚜蟲、粘蟲、小菜蛾、菜青蟲和稻飛虱以及雜擬谷盜等多種害蟲有效。

5 辣蓼簡介

  辣蓼別名酸模葉蓼、苦蓼大馬蓼、白辣蓼、旱苗蓼,根據(jù)《江蘇植藥志》記載,辣蓼草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又名綿毛酸模葉蓼。辣蓼來源地是泰國、越南及意大利。

  辣蓼香味近似九層塔,獨特的香味可作防蟲植物種植。辣廖屬紫蘇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栽植簡易,所以變種也多,全世界約有40多種,大略可分為紫莖及綠莖,株高約50~80厘米,花季7~10月開白色花朵。辣廖葉最常出現(xiàn)在泰國料理和越南菜中,最常用來配搭番茄,也可配搭肉類、蔬菜、乳酪和蛋等料理。

  辣蓼草是制作酒藥的重要原料之一?!督K植藥志》記載:辣蓼草味辛,性溫,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廣泛分布。辣蓼草是做酒藥的關(guān)鍵,辣蓼草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黃酒的質(zhì)量尤其是口感,需要越辣越好。因此釀酒師傅們會親自主持這項工作。選擇辣蓼草作為傳統(tǒng)紹興酒藥重要的配方成分之一,不僅因為它廉價且容易得到,更重要的是,它對穩(wěn)定和提高酒藥的質(zhì)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辣蓼草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廣泛分布,多生長于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具有消腫止痛,治腫瘍,痢疾腹痛等功效。

TAG: 辣蓼

© 轉(zhuǎn)乾企業(yè)管理-上海店鋪裝修報建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 黔ICP備2023009682號

免責聲明:本站內(nèi)容僅用于學習參考,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內(nèi)容侵權(quán)與違規(guī),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處理。聯(lián)系郵箱:303555158#QQ.COM (把#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