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裝修知識 > 佛教

佛教

時間:2024-08-10 19:52:55 瀏覽量:
1回頂部

  佛教寺廟

  佛教

  雖然佛教在古代中國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創(chuàng)教者卻是西元前六世紀北印度人釋迦牟尼,他后來被尊稱為佛祖(頓悟者)。佛祖透過冥想進入涅槃,并吸引一群僧眾追隨他的腳步,鼓勵信徒以他為榜樣。佛祖的教誨指出,透過冥想、美德與虔誠修為,就能達到涅槃境界。他也認為,人是投胎轉(zhuǎn)世而來,此生的幸??鞓坊虮瘋纯啵际乔笆佬逓榈慕Y果(業(yè))。佛教信仰以四圣諦(譯注:即苦、集、滅、道)為中心,也就是終生都必須受苦,而欲望與貪嗔都是痛苦的根源,涅槃境界可以終結痛苦,冥想一級正直的行為、思想與態(tài)度,則是通往涅槃的途徑。

  不同于道教的是,佛祖教導尊重、愛與永恒救贖,且不分男女、諸神或牲畜。佛教僧侶的戒律要求不得殺生,也因此素食主義與佛教有極大的關聯(lián)。此外,佛教也鼓勵四種內(nèi)在德行,即慈悲、憐憫、喜心,以及面對邪惡時的鎮(zhèn)靜(譯:即是佛教所謂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佛教的教派繁多,在中國則以禪宗較為普遍。事實上,「禪」這個字是從佛教梵音Dhyana音譯而來,意思是「冥想」。據(jù)傳佛教是在西元600年左右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國,當時佛教并未廣泛流傳,知道一個世紀以后由禪師慧能(逝于西元713年)建立了禪宗,成為佛教的一個分支。

  由于佛教在中國立足比道教晚,也透過實際勘測風水的道士們廣為傳布,因此大多數(shù)佛教宗派都能尊重風水原理,許多佛教寺廟及相關建筑業(yè)遵循風水原則建造。例如,寺廟坐向通常是坐北朝南,布局上採 「多層次」空間,包括賞心悅目的庭院、山門、三川門以及幾道內(nèi)門等。有趣的是,佛教也影響了風水,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往生者的墓穴。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往生者會以靈魂狀態(tài)存在,并可能對生者造成傷害或帶來好運。到了明朝(西元1368-1644年),佛教的輪回信仰已開始影響墳墓設計,除了過去單純的坐北朝南之外,墳墓開始出現(xiàn)精巧的墓室,包括五至十層不同種類的土與磚,以隔絕濕氣、盜墓者與動物,這些設計是用來保護往生者的靈魂,直到能夠投胎轉(zhuǎn)世為止。

2回頂部

  明朝期間,道教道士與佛教僧侶耗費了許多心力鉆研及精進風水原理,有趣的是,由于他們的努力,世人遂將風水、道教、佛教聯(lián)想在一起。風水原理與兩大宗教的緊密交織,讓人以為生活空間的設計比較像宗教原理,而不是中國的原始文化。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將風水視為宗教傳統(tǒng)而非一門實用的科學。

  佛教名山

  早期佛教徒尋求一處與世隔絕的地區(qū)當作宗教修煉處,并在后來所謂中國的四大名山上興建寺廟。這些明上遺世獨立,環(huán)境靜謐,比起道教諸仙山,山形要來得高大顯眼,相較之下,佛教徒選擇名山時較少會考慮到土壤品質(zhì)、植物或動物的多樣性,他們偏愛的是山中豐富的陽性能量,而道教徒則考量山里陰、陽能量的完美平衡。

  佛、道教之間的差異,還包括對寺廟形態(tài)的偏好。佛教徒傾向在山巔能量最強之處興建規(guī)模龐大又堂皇的寺廟;道教徒則選擇將道院建在能量較平衡的山側(cè),而且建筑設計低調(diào),希望能與環(huán)境融合。

  佛教之路

  就像道教有《道德經(jīng)》,儒教有《論語》,佛教則有《法句經(jīng)》,內(nèi)容以宗教智慧法語為主,希望幫助信徒修持信仰。經(jīng)文以簡短諺語的形式組成,為信徒提供了簡單易懂的課程。以下是經(jīng)中節(jié)錄的佳句: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凈意,或語或行業(yè),是則樂隨波,如影不離形。

  猶如兼顧嚴,不為風所搖,誹謗與贊譽,智者不為動。

  古語已有之:默然為人誹,多語為人誹,寡言為人誹;不為誹謗者,斯世實無有。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惡實由己作,污染亦由己;由己不作惡,清凈亦由己。

  許多佛教寺廟將風水理論整合在設計與布局中;圖中的地點依山傍水,氣勢極佳。

TAG: 佛教

© 轉(zhuǎn)乾企業(yè)管理-上海店鋪裝修報建公司 版權所有 | 黔ICP備2023009682號

免責聲明:本站內(nèi)容僅用于學習參考,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內(nèi)容侵權與違規(guī),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處理。聯(lián)系郵箱:303555158#QQ.COM (把#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