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百科知識 > 古代庶民的定義

古代庶民的定義

時間:2024-12-27 05:44:00 瀏覽量:

所謂庶民,指一般的民眾;平民。在遠古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秦漢前對身份比奴隸高的農民和小商人也稱“庶民”。

庶民(shù rén):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統(tǒng)治族居住在國中(城內)及國郊,稱為國人。國人中的上層為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種貴族分給的土地,享有貴族給予的政治軍事權利。

如參加國人大會,參與軍事活動,充當徒卒(注:tú zú,步兵)等。但他們也承擔沉重的義務,如庶人服兵役,繳納軍賦等。此外,青年庶人還負擔一定的勞役。

“庶民”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shù mín,意思:

一、指民眾;平民。

1、《詩·大雅·靈臺》:“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2、《后漢書·光武帝紀下》:“詔曰:‘敢灸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灸灼者為庶民?!?/p>

3、《庶民的勝利》:“這回戰(zhàn)勝的,不是聯合國的武力,是世界人類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國的軍閥或資本家的***,是全世界的庶民。”

二、有些身份低的含義。周人有宗法制,最講究嫡庶之分。宗法以嫡長子為宗子,并于宗族中突出宗子的地位。庶子和全族人都要尊重宗子,都要受宗子的領導。比起宗子來,庶子地位是低的。

《禮記·文王世子》:“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練祥則告……親未絕而列于庶人,賤無能也。”也可證庶人是同族人,甚至包括貴族五服以內的子孫,他們的身分雖低,但仍是自由人。

© 轉乾企業(yè)管理-上海店鋪裝修報建公司 版權所有 | 黔ICP備2023009682號

免責聲明:本站內容僅用于學習參考,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網,如內容侵權與違規(guī),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處理。聯系郵箱:303555158#QQ.COM (把#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