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百科知識 > 賞析 張中丞傳后敘

賞析 張中丞傳后敘

時間:2024-11-30 02:53:08 瀏覽量:

見解:

《張中丞傳后敘》是韓愈的一篇議論與敘事相結合的散文。文中表彰張巡、許遠抗擊安史叛軍的功績,駁斥對張、許的誣蔑、中傷,以此來歌頌抗擊藩鎮(zhèn)作亂的英雄人物。元和元年(806年)憲宗開始制裁藩鎮(zhèn)。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韓愈重新闡揚張、許功績,無疑是有意義的。

 笫一段是引子,借評論李翰的《張巡傳》,作一些必要的交代。真正的議論是從第二段開始。張、許二人中,許遠受誣更重,第二段便主要為許遠辯誣?!斑h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是對許遠的總評。抓住最關鍵性的幾件事,充分說明許遠忠于國家,以大局為重的政治品質,同時又緊扣與張巡的關系,讓人感到堅守危城,大義殉國,張巡、許遠是完全一致的,任何想把張、許二人分開,從許遠身上打開缺口的企圖都是徒勞的。在這樣的總評之后,再逐一辯誣,就有高屋建瓴之勢。辯誣的第一層是駁畏死論。作者從兩家子弟不能通曉父輩心志落筆,庸劣子弟之所以會如此,無非是受流言蜚語的惑亂。當年張、許二人同生死共患難,而子弟互生是非,從這樣令人痛心的事實,人們自然會想到惡語中傷者之可恨。辯誣的第二層,是駁所謂“城之陷自遠所分始”。小人的這一攻擊,好像抓到一點事實,較畏死論更為惡毒。回擊時必須透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文章以人死和繩斷作比喻,用歸謬法,指出其不達于理。隨后發(fā)出感憤,斥責“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指向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現(xiàn)象,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非常能引起人的共鳴。

在駁倒小人對許遠的攻擊后,第三段接著為整個睢陽保衛(wèi)戰(zhàn)辯護。先駁死守論,由申述不能棄城逆遁的原因,轉入從正面論證拒守睢陽的重大意義?!笆匾怀?,捍天下……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把保衛(wèi)睢陽,提高到關系國家存亡的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死守論以及其他種種否定睢陽戰(zhàn)役的謬論就統(tǒng)統(tǒng)破產(chǎn)了。作者那種反詰的語氣,即是面對群小加以痛斥的口吻。在這樣大義凜然地斥倒群小之后,便更掌握了主動。于是進一步抓住無可抵賴的事實,給對方以致命的一擊。在睢陽將士艱難奮戰(zhàn)時,周圍棄城逃跑者,擅強兵坐視不救者,比比皆是。那些好議論者竟然放過這類人不提,反而責備張、許死守,完全是居心不良。作者尖銳地指出,這是站在叛亂者一邊,有意制造讕言,幫助他們攻擊愛國志士。這樣一下子便揭穿了小人的陰險面目,使他們再也無法冒充正人君子。

文章第四、五兩段展開對英雄人物軼事的描寫。第四段寫南霽云乞師和就義。乞師一節(jié),把南霽云放在賀蘭進明嫉妒張巡、許遠的功績,而又企圖強留南霽云的尖銳矛盾環(huán)境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南霽云由不忍獨食到斷指、射塔,其言語行為被矛盾一步步推向前進,而他忠義、慷慨、憤激的表現(xiàn)也越來越震撼人心。圍繞南霽云,除讓賀蘭進明從反面加以陪襯外,后面還有作者貞元年間(785—805)過泗州的補筆,不僅把傳說坐實,而且在緊張激烈的氣氛中,突然宕開一筆,更顯得頓挫生姿,搖曳不盡。就義一節(jié),將南霽云和張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襯,顯示了兩位英雄精神的契合。而張巡的忠義嚴肅,南霽云的臨危不懼、慷慨爽朗,又各具個性。第五段補敘張巡的讀書、就義,許遠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于嵩的有關軼事。材料不像第四段那樣集中完整,但作者娓娓道來,揮灑自如,不拘謹,不局促。人物的風神笑貌及其遭遇,便很自然地從筆端呈現(xiàn)出來,同樣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張中丞傳后序》融議論、敘事、抒情、描寫于一爐,體現(xiàn)了韓愈文章多變的特色。從前半議論到后半敘事,是一大變。就議論部分看,開頭一段,寥寥數(shù)語,類似于日記或讀書札記的寫法。第二段辯許遠之誣,多用推論。由于許遠所受的誣蔑太重,在闡明一層層事理之后,又有悲慨深長的抒情插筆。第三段雖然也是議論,但由于睢陽保衛(wèi)戰(zhàn)功勛卓著,有目共睹,所以話語蹈厲奮發(fā),咄出逼人。像“守一城捍天下”一節(jié),讀之有“軒昂突起,如崇山峻嶺,矗立天半”(吳閩生語)之感。

© 轉乾企業(yè)管理-上海店鋪裝修報建公司 版權所有 | 黔ICP備2023009682號

免責聲明:本站內(nèi)容僅用于學習參考,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內(nèi)容侵權與違規(guī),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處理。聯(lián)系郵箱:303555158#QQ.COM (把#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