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百科知識 > 楚辭九辯全文及譯文

楚辭九辯全文及譯文

時間:2025-02-14 00:34:01 瀏覽量:

《九辯》,古樂曲名,已失傳。王夫之《楚辭通釋》說:“辯猶遍也,一闋謂之一遍。”“九辯”是反復多遍演奏的組曲。宋玉素有忠君報國之志,但一生窮困潦倒,理想落空,因借古樂“九辯”為題一抒抑郁情懷。

《九辯》是繼《離騷》之后的又一首長篇抒情詩,是宋玉的代表作。作者宋玉是楚國略晚于屈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懷才不遇,郁郁而終。他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受屈原影響很深,《九辯》就留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九辯》之所以能在楚辭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一席之地,更主要的還在于它保持了詩人鮮明的個性特征,并在詩歌文人化特色和情景交 融方面有所發(fā)展,故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有“宋玉比屈原,時有出藍之色”的贊嘆。

《九辯》繼承了屈原以詩抒情志、敘經(jīng)歷、嘆遭際的特點,而其中表現(xiàn)出的憂國忠君的情感和堅守節(jié)操的品格也與屈原作一脈相承?!毒呸q》全篇九章,悲秋和思君主題貫穿始終。宋玉的悲秋情緒雖是有感于個人遭遇而發(fā),但與時代強大的催化作用是分不開的;因而宋玉的悲感雖是屬于他個人的,但從中反映出的社會狀況以及對時世的憂思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詩人的心靈是敏感而細膩的,蕭索的秋景觸動了他心中郁積已久的悲懷愁緒。他將秋季的自然景物加以細致描摹,同時將個人的孤獨感與訴不盡的悲哀傾注其間。這種秋與人的情感的高度結合,成為后世文人觸景傷懷、寄慨身世的濫觴。魯迅《漢文學史綱》說:“《九辯》……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凄怨之情實為獨絕?!敝袊膶W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實由此發(fā)端。

【原文】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①,

憭慄兮若在遠行②,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③,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④。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⑤,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⑥。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⑦,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⑧,

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⑨,

蟬寂寞而無聲⑩。

雁雍雍而南游兮,

鹍雞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

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

蹇淹留而無成。

【注釋】

①蕭瑟:草木被秋風吹拂的聲音。

②憭慄(liáo lì):凄涼。這里形容心情凄愴。

③泬寥(xuè liáo):天空高闊無云的樣子。氣清:指空氣清爽。

④寂寥:空曠寂靜。收潦(lǎo):雨后的積水。

⑤憯凄(cǎn qī):悲痛的樣子。欷(xī):嘆息聲。薄寒:微寒。中(zhònɡ):作動詞用,傷害。

⑥愴怳(chuànɡ huǎnɡ)、懭悢(kuànɡ lǎnɡ):都是形容人不得志、失意的樣子。去:離開。就:靠近。

⑦坎廩(lǐn):窮窘困頓的樣子。

⑧廓落:空廓寂寥。羈(jī)旅:客居。友生:朋友。

⑨翩翩:鳥飛的樣子。

⑩寂寞:寂靜無聲。

雍雍:鳥和鳴的聲音。

鹍(kūn)雞:鳥名,樣子像鶴,黃白色。啁哳(zhāo zh?。郝曇舴彪s細碎。

申旦:通宵達旦。

宵征:原指夜行,這里指蟋蟀在夜間跳動。

亹亹(wěi):應讀作“微微”,意為漸漸。

蹇(jiǎn):句首語助詞。淹留:停留。

【譯文】

悲涼啊,這暮秋的氣象!

風瑟瑟,草木凋零遍枯黃,

心凄涼,好像游子在遠方,

登山望水啊,送別友人歸故鄉(xiāng)。

碧空萬里啊,大氣空明清爽,

秋水平靜啊,川水清澈澄明。

悲傷嘆息,不堪微寒傷人,

恍惚惆悵,離鄉(xiāng)遠去他境。

路坎坷,貧士失職憤難平,

境寂寥,客居他鄉(xiāng)無相親,

心惆悵,我只能暗自傷情。

燕子翩翩歸故鄉(xiāng),

秋蟬寂寞止鳴唱。

大雁雍雍向南翔,

鹍雞啁哳我心傷。

長夜難眠至天明,

蟋蟀夜鳴增悲情。

時光流逝歲已半,

滯留他鄉(xiāng)業(yè)未竟。

TAG: 九辯

© 轉乾企業(yè)管理-上海店鋪裝修報建公司 版權所有 | 黔ICP備2023009682號

免責聲明:本站內容僅用于學習參考,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內容侵權與違規(guī),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處理。聯(lián)系郵箱:303555158#QQ.COM (把#換成@)